埙馆

  • 莲池书院

  • /

    发布时间: 2024-04-18 10:04:14

自清代吴棠湖以后,保定陶埙艺术以莲池书院为发端,有序传承已有145年。曾在保定工作、生活近十年的吴浔源(1824—1902年),字棠湖,山东宁津县人。因其宗族打劫皇上的贡车,他去给其说情,后来此事才算了断,村里人惹祸不少,以致后来其举家迁居吴桥。清末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篆刻家、雕刻家、书法家、音乐家、画家、收藏家和考古学家。

吴浔源幼禀家训,能安贫笃学。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中副贡,光绪元年(1875年)考中恩科举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其致力于历史典籍和古代文物的研究。京朝士大夫每得古物,常登门求他鉴赏。还工书画金石,书法擅长楷、行、隶、篆诸体,名闻遐迩,《中国美术家大辞典》记有条目,石刻有《朱子治家格言》全文,颇为时人称道。手勒石刻逾数十种,曲尽古法,书名噪一时。音乐造诣颇深,善吹埙,曾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他是古“埙”和“埙谱”“笛谱”的创始人。曾在保定市肆中得一埙,置怀袖中,风晨月夕,必出而弄之,以自消遣,并为“谱录”,公之于世。案头列古钱数百种,视若性命。

吴浔源家产不及中人,绳枢粗粝,日常下帷读书,门庭寂寥,车马绝迹,不履城市近30年。只因编修《畿辅通志》,才应大学士李鸿章的聘请,同治九年(1870年)赴保定古莲花池志局编修《畿辅通志》。修志中,对九河禹迹、京城附近河渠多所考证。十年书成,不受奖叙,辞职返回故里。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六月,卒于河北吴桥,享年78岁。

图片1


2013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十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文化传承人、陶埙制作表演艺术家于连军携弟子来古莲花池举办祭拜活动,纪念吴浔源及中国最早刊行埙乐谱《棠湖埙谱》成书125周年,因此结缘于连军相识。

图片2

埙馆当时位于保定市东大街,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埙馆面积的狭小严重影响了陶埙艺术传承的传播与发展。一般来说,文化项目往往善于打造气场,营造氛围,制造影响,看起来红火火,热热闹闹,实际上经济效益不行。不过对非遗传承人和艺术爱好者来说,还真得放不下,舍不掉。

2015年8月,于连军将埙馆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反映给了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文广新局”主管“非遗”工作的万进儒副局长,非常关注“陶埙艺术”这个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他很快找到莲池书院博物馆柴汝新馆长研究、商量,看能否给予适当的支持?柴馆长在莲池书院深耕半生,与古莲花池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柴汝新馆长说,久闻保定陶埙艺术与古莲花池的历史渊源颇深,为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丰富古莲花池景区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展现“莲池书院”的优秀历史文化。如果埙馆成员愿意接受“莲池书院”的管理,且每年完成规定的公益展演任务,可以支持传承、展示、展演场所。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埙馆正式入驻古莲花池园内,常年展示陶埙艺术。自此,徐世昌笔下“幽而和,闲而远,使人洒然忘俗”的埙声,每日里不紧不慢的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广大游客述说着清代“莲池书院”的书卷气息,述说着古莲花池800年的风云变幻,述说着燕赵名郡的慷慨悲歌与古城保定的世世生生。

图片3


古莲花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其中不乏各界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各级领导的视察、调研。埙馆入驻古莲花池,迎来了更高的展示平台和发展的机会。陶埙现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传承人于连军先生烧制陶埙,置办编钟、编磬等近20种乐器,创建莲池书院雅乐团,每周六在古莲花池景区公益展演。

图片4


2016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艺术研究所前所长、中国九大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乔建中先生为莲池书院埙馆热心题写匾额“太古遗音”。同年8月,中国当代诗词泰斗、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得主,96岁高龄叶嘉莹先生,参观莲池书院埙馆,去而复返,流连忘归,即席吟诵,并题字留念“丙申孟秋于古莲花池得闻古乐,书此留念。嘉陵2016年8月”。同年9月中秋节,美国泽维尔大学爵士乐团团长TimothyTurner博士一行,在古莲花池被埙声吸引,回到美国以后,曾经三次发函邀请于连军老师及其弟子赴美讲学。

图片5


如今,古莲花池埙馆及莲池书院雅乐乐团蜚声海内外,成为古莲花池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的赞誉。

图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