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清光绪末年,在“西风东渐”“洋务运动”影响下,一批邑绅和知识分子官僚开始意识到建立有别于私人藏书楼的公共图书馆,向民众传播科学文化的必要。
直隶总督杨士骧(1860~1909年,字莲府,安徽泗县人)为把遭受庚子之厄后的莲池书院重新建成读书治学的场所,交直隶提学使(省级教育行政长官,正三品,总理全省学务,选用僚佐,旌别属官,管理驻防学务等事宜)卢靖(1856~1948年,字勉之,号木斋,湖北沔阳人)开始筹建直隶图书馆。
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十月,直隶提学使卢靖委派学务公所张秀儒、储毓轩二人开始筹备图书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直隶总督拨银4800两,在古莲花池原“鹿柴”处修建。该馆占地269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高二层,42间,凸出部分的顶部(三层)建有钟楼。
同年九月,卢靖调奉天任提学使,由继任直隶提学使傅增湘主持继续修建。馆名由卢靖题写。当时它是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建立的近代公共图书馆。
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正式对外开放。
开馆之初,以邑绅严范孙先生捐赠图书2542部,加上直隶总督下拨的书籍,约2000种,10万卷。为了限制读者,来馆阅览需购买门券,每券收铜币两枚。
1912年,曹锟在保定发动兵变,直隶图书馆被迫闭馆。1914年重新开馆,读者逐渐增多。1924年以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图书馆再一次被迫闭馆。
1928年,直隶图书馆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取消门票制,实行免费阅览。1932年,更名为河北省立莲池图书馆。
1936年10月,由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发起,在莲池图书馆建立河北省莲池讲学院。1937年4月1日开学,芦沟桥事变后即结束。
同年秋,日军侵占了保定,图书馆又一次横遭劫难,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了日军的马棚。
日军退出图书馆时,掳走了大批书刊。其后,由地方绅商组成的维持会推选苏毓琦(字镜涵,保定人)为河北省立莲池图书馆馆长兼莲池管理员。苏毓琦收拾残局,重新整理,图书馆继续开放,更名为保定莲池图书馆。
1939年夏,樊榕(1861~1942年,字荫荪,号退安,直隶清苑人)应邀为保定莲池图书馆撰联。联为“千年松柏犹留守,万卷图书复旧观。”跋语为“图书馆书籍为古莲花池万卷楼旧存,沧桑后图书散佚,馆长苏镜涵君收拾残局,重新整理。己卯夏,索予题识,因撰是联。”
这副对联虽然文句浅白,但是所包含的意蕴十分深厚,感情也十分深沉。此处自元代建雪香园和万卷楼之后,代表一省的文化传承不断,尤其到了清代,建立莲池书院和重建万卷楼,形成一支北方桐城文派的创作队伍,更被视为北方文化的渊薮。1900年莲池书院和万卷楼被德法英意联军焚毁,图书被劫掠,对直隶人民,尤其是保定人民的心灵是一次重创。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才能深入领会此联的含义。
上联“千年松柏”,暗示此园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园史可追溯至元代。动词“留守”,把松柏拟人化,它们俨然成为奉命留守京城的大臣;留守前面加一个副词“犹”修饰,表示此种情况持续不变,更加意味深长。这七个字与方观承《咏莲池行宫十二景·万卷楼》诗中的“梁栋扶古香,黛柏等无恙”,同样具有表达追忆历史和传承优秀传统的深刻含义。
下联“万卷图书”直奔主题——图书馆,而且与优秀的文化遗产万卷楼联系上了。“复旧观”,意思为“又呈现出原来的面貌了”,所包含的意蕴更加深刻,所隐藏的感情更加强烈,使人有来之不易的感受。跋语中“沧桑后”三字不可忽视。“沧桑”,世事变迁很大之谓也。作者没有说出具体内容,但是读联的人都心领神会,在日军铁蹄下的中国人压抑着多么巨大的愤怒。“收拾残局,重新整理”八个字道出了开馆过程的种种艰辛。
1941年,苏毓琦馆长病故。1943年,在继任馆长宋子元的主持下,整理编写了馆藏书目,此时藏书6045种,76042册。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新任馆长接收时,藏书达7150种,80915册,藏书量又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保定市图书馆今藏盖有莲池书院藏书印章的图书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莲池图书馆回到人民手中。1951年12月,成立人民文化馆,莲池图书馆由人民文化馆管理。1953年4月,在人民文化馆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北省图书馆。1958年,河北省图书馆选址在环城西路17号新建。同年,省会迁往天津,河北省图书馆与保定市图书馆合并为保定市图书馆。原直隶图书馆保留下来的图书最终流向了保定市图书馆。2021年6月,保定市新“四馆”对外开放。很多人还能从保定市图书馆现存的古籍中,发现一部分钤有“莲池书院藏书”“直隶图书馆藏书”印章。
今日的直隶图书馆成为一个文物景点,现为书画、文物藏品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