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景楼与红枣坡

  • 莲池书院

  • /

    发布时间: 2024-04-18 09:20:58

图片1

驻景楼位于不如亭东南。楼的北面是红枣坡,属莲池行宫十二景之绎堂一组。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图解云:“(绎)堂直东南有楼,曰驻景楼。”并配诗云:“高楼驻夕景,寒泉涤襟垢。嘉会叹良难,寸阴惜所受。此堂可为仪,此觯可饮酒。”意思为驻景楼留住了夕阳的余晖,石缝中涌出的清泉洗涤了人们衣襟上的尘灰。美好的筵宴很难得到,大家都珍惜所获得的这次短暂时间的聚会。它还可以作为观测日影的立木,这个酒杯可以让大家一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古莲花池的建筑被焚烧殆尽,驻景楼在劫难逃。

图片2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市政府在医治战争创伤的艰难条件下,筹措25万斤的小米折款用来修葺古莲花池。

1951年,在原驻景楼的北侧新建一栋二层小楼,作为莲池文化馆的办公楼。莲池文化馆统一管理图书、博物、宣传和园艺等工作。

20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成为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办公所在地。

八十年代这里作为保定市文联文学刊物《莲池》的编辑部办公所在地。当时的创作组组长是苑继久(后任《长城)杂志主编)。《莲池》先后收到了梁斌、李英儒、邢野、冯志、孙犁、从维熙、刘绍棠等许多著名作家作品。当时的一些文学新秀,如铁凝的《啊,阳光》、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都发表在《莲池》上。铁凝后任《莲池》编辑部编辑。莫言又在《莲池》上发表了《丑兵》《为了孩子》《售棉大陆》《民间音乐》等。莫言成名后曾说,他是从莲池里扑棱出来的。

1996年,在原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向北接出一间,增设游廊。

2005年,复原修缮莲池行宫十二景时,将此楼命名为驻景楼。现为莲池书院博物馆办公楼。

图片3

红枣坡,位于驻景楼北,为全园最高处。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绎堂》的图解中说:“(绎堂)东,层崖壁立,返照为多。于此凭高眺远,堞影连云,烟村结雾,宛在眉睫;百里内外,郎峰、抱阳诸山,皆回青转绿,涌现天表也。”郭云峰《莲池台榭记》写道:“坡最高,雉堞画橹,罗而致之带下。”坡周古柏蔽日,遍植枣树、酸枣树,四时虬枝屈干,增人游兴,入秋时果实暗红,引人垂涎。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狼狈逃往西安,留守北京的兵部尚书荣禄、户部尚书崇绮等逃到保定,躲进莲池。

当四国联军将要侵入保定时,兵部尚书荣禄也逃往西安,户部尚书崇绮在走投无路的处境下遂在红枣坡自缢身亡。

图片4

红枣坡顶上有六幢亭。该亭为四角攒尖顶,东面为壁,壁上嵌黄彭年《辽金元六幢亭记》和黄国瑄《重建六幢亭碑记》刻石各一方,其余三面虚敞。

亭中原有辽刻“田氏造尊胜陀罗尼经幢”一件、辽刻“造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幢”一件、金刻“田殖造陀罗尼经幢”一件、元刻“造佛像舍利言幢”二件和元刻“造佛像庄严宝王真言幢”一件,现存三件。它们都是昔日莲池书院的学子们在黄彭年院长的倡导下,从百里内外运回来的。是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佛教珍品。

图片5

六幢亭本在高芬阁后。昔日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增设学古堂,广搜金石以资考证。

光绪七年(1881年),其子国瑾与同志者于古刹丛莽中得经幢六座,于是致诸莲池,建亭护之,名“六幢”,并为之作碑记。

后来,其门生又得宋代经幢和辽代石臼各一,也放在六幢亭中保存,光绪十二年(1886年)途经保定的黄彭年又为之作碑记。

1900年,四国联军折损二幢,将石臼破坏,将亭烧毁,黄氏亲撰并书丹的两方碑记失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直隶提学使毛庆蕃和罗正钧先后督促重建六幢亭。清苑知县黄国瑄(彭年之子)遂重建此亭,重刻黄氏两碑记(其中一由胡景桂书丹,另一据原碑拓片摩刻,两记之后有国瑄的跋),并作重建碑记。

此亭之建、毁与重建的始末,足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图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