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心学”创始人,也因讲学、治学成名,门人众多,至今在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仍有深远影响。他的弟子多建王阳明祠堂,究竟有多少,难以统计。其中最知名的王阳明祠堂有两座:一是在其家乡浙江余姚龙泉山;二是在贵州省贵阳市扶凤山。
王阳明一生未到过保定,那为什么要在保定修建王阳明祠堂呢?修建王阳明祠堂的魏一鳌的同门汤斌写的《创建阳明王先生祠记》作了注解。文中表述了“阳明未游宦于斯,何以祠?”“圣贤之精神无处不在,我辈沐其教泽,亦无地不当香火,今曲阜、解州庙貌遍天下否乎?"
魏一鳌(1613~1692年),字莲陆,直隶新安(今雄安新区安新)人,明代理学家。明崇祯举人,官山西忻州知州,礼贤下士,颇得惠政。清顺治二年(1645年)从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求学。孙奇逢(1584~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县人,明万历举人,理学大家,气节高尚,与东林党人来往密切,与阉党魏忠贤做过斗争。明亡,清廷屡召不仕,入易县五公山自耕、讲学,晚年移居河南辉县苏门山下夏峰村讲学,从者甚众。顺治十三年(1656年),魏一鳌丁忧期满,又当了二个月的忻州知州,不愿为官。去官之日,一匹马一个书童,萧然回乡,退隐保定。退隐其间,往来于夏峰山、五公山、北京之间,以研究理学,整理先贤、师长著作和明英烈史料为己任。魏一鳌从孙奇逢问学前后32年,后在夏峰村之兼山堂旁筑室而居,为自己的居处取名“雪堂”。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魏一鳌纠合守宪董子丹、巡宪吴北海、太守纪伯禹、县尹方秋潭暨各州县的捐俸在保定市古城区贡院街(今市府前街)的旅舍胡同创建王阳明先生祠。丙寅年(1686年),魏一鳌同门汤斌自江苏北上,于保定二人会面,魏一鳌说:“仆弱冠时即闻阳明先生良知之学于鹿江村(按为善继)、孙征君二先生,服膺不失,至今四十余年矣,欲构数椽为先生香火地而未能也。一日与董守宪谈及,守宽欣然有同心,因与巡宪诸公谋,协力共建,并将所存先生真笔二幅勒碑竖之祠内,而保郡贡院东隅,遂巍然称巨观矣,是不可无记。”
王阳明诗碑通高2.85米,宽0.77米,藏于王阳明祠堂内,1955年拆除王阳明祠堂时,将此碑移入古莲花池内保护。
王阳明诗碑成了古莲花池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为众多书法、金石、收藏爱好者所青睐。王阳明诗碑碑阴印文下有一跋隶书文,也记述了该碑的创建缘由。跋文为:“予得阳明先生此字于晋阳,宝如拱璧,藏之书笥者二十余年。壬戌之夏,幸遇诸老公祖父母,皆崇重理学,各捐清俸建亭以奉之,兼勒其字于石,可谓先生知己,异代同心云。上谷后学魏一鳌敬识。”
王阳明诗碑镌刻王阳明七绝二首,碑阳正文是: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落款为“天池月下闻雷阳明山人守仁书 ”下钦“阳明之章”“新建承恩”两枚篆文方印。碑阴正文是:野夫权作青山主,风景朝昏颇裁取。岩傍日脚半溪云,山下雷声一村雨。落款为“夜宿天池阳明山人书”下钦印文与碑阳同。这两首诗并不是诗的全部,仅仅是全诗的三分之二。王阳明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共写了三首,《王阳明全集》完整地收录了三首诗,诗的题目是《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天下大雨三首》。第三首诗的原文是:天池之水近无主,木魅山妖竞偷取。公然又盗山头云,去向人间作风雨。
该诗为王阳明寓居江西庐山时所作,诗中描写了庐山朝、昏、日、夜伴随风雨雷声而产生的壮丽景观,同时融进诗人对大自然的爱恋及惆怅之情。王阳明组织领导镇压了历史上有名的“宸壕之乱”,并多次平定农民起义,按常理该加官进爵,但由于当时朝廷大臣勾心斗角,互相排挤,受到幸臣们的嫉妒,他们一面以搜捕宸濠余党为由,大行株连诬陷,屠戮无辜;一面制造流言,污蔑王守仁“与宸濠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王阳明幽愤至极,遂作此诗。诗中都有“风”“雷”“雨”字样,表面上看描写大自然的风雨,而实际上是用“风雨”来比喻当时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以表内心苦闷、惆怅和不满之情,反映出阳明对世事变化无常的体悟。
王阳明诗碑,字行草相兼,笔力雄健苍劲,章法谨严,气度非凡,书法艺术使人叫绝,和诗文交融于一体,堪称“艺林双壁”。 清初大儒黄宗羲游庐山至天池殿之文殊台,寺僧曾出示阳明手书《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诗墨宝。令人可惜的是,不知该真迹今天是否还在,藏于何处?但令人欣慰的是古莲花池的王阳明诗碑为传承我国古代圣贤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古城保定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浓的一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驻足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