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南北互鉴!莲池文学周举办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

  • 莲池书院

  • /

    发布时间: 2023-07-04 16:45:15

7月1日,作为2023年莲池文学周核心活动之一,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在河北大学举办。来自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作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学的北方和南方”主题,畅谈南北文学的传统与创新。

微信图片_20240417114534

文学对话促进南北互鉴

作为莲池文学周主办单位代表,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单耀军开宗明义:“这是两个国家战略区域在文学领域的首度对话,掀开了中国区域文化和城市文学交流新的篇章。”

“南北文化虽各有特色,但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时代,两地人员一直在互相融合、流动。”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以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白洋淀上》为例,期待两地作家能够互相书写,携手创造新的文学表达。

微信图片_2024041711485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回顾了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文学创作,在她看来,孙犁将白洋淀塑造为一个文学的地标,意义非凡。“希望京津冀和粤港澳的作家朋友,能够写出闪烁着地方精神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超越地域性,成为人类的普世经验。”她说。

微信图片_20240417114857


“人心和人性深处都是共通的,这正是文学和写作能抵达和打通的地方。”北京市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介绍,北京作协第一任主席阮章竞便是中山人,他在北方写下了代表作《漳河水》。“从差异中彼此照见,彼此汲取,由此实现南方气质和北方经验的深度链接,这正是文学的魅力和能力。”

在著名评论家张柠眼中,京津冀和大湾区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且具有深刻的差异性。“南北作家能够碰撞和探索出结合两地风格的叙事方式,共同创造出全新的当代文学精神。”张柠期待。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则指出,在柔美和雄壮的文学气质区别之外,京津冀和大湾区创作的由来和趋向也各有不同。以最近出版的诗集《每一粒光子的轨迹》为例,对他而言,将暗物质和虚拟现实技术写入诗歌,实则为当下最前沿的生活经验表达。“大湾区繁荣发达的科技文明和商业文明,为作家、诗人提供了新的美学角度。”他说。

微信图片_20240417114903


天津作协主席尹学芸分享了阅读广东作家魏微的长篇小说《烟霞里》的体验:“我们所书写的地域范畴,最终会汇聚到一个原点,那是文学之光发出的地方。”《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则表示,北方作家一直关注着南方同行的创作,“时常都会有心心相印的感觉。”她说。

“真正伟大的作家,一定是流动的作家。”青年评论家贾想以文豪苏轼的迁徙史为例,期待京津冀和大湾区的作家能够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发现新的南方和北方。

南北交流激发文学创作多样性

“南方跟北方作家的差异性其实在不断缩减,作品的风格化在变弱。”天津文学院院长张楚期待,在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能够诞生新的文学叙述方式跟新的文学形象。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则表示,过去在命名和描述作家和文学时,更多以代际划分,比如70年代、80年代作家。而京津冀和大湾区的文学对话,恰好说明这一认知正在从时间向空间转化,一展多元性和流动性,“这将有助于我们重新打开写作的阀门。”他说。

微信图片_20240417114907


青年评论家梁豪则从当代城市的建筑风格趋同切入,建议当下的作者在书写南方或者北方故事时,不要刻意磨平差异感,要在彼此的差异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和特色。

“岭南一年四季,树木长青,也就很少伤春悲秋,所以岭南人较难体会‘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情感。”在林岗看来,人们对南北差异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气候造成的,随着人们纷纷住进城市,原有的南北差异变得模糊,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40417114915


广东文学院院长魏微也认为,当下两地的文学并不容易区分。她同时具有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生活的经历,所撰写的作品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地域风格,“如何用北方的白话文来表达粤语和岭南文化的经验,是广东文学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她说。

微信图片_20240417114920


“香港、澳门的通俗文学、类型文学和东南亚当下的文学创作,为中文写作增添了一抹奇异的色彩,值得我们关注。”广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张梅进一步分析,南方长篇巨著较少,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则接连不断涌现,这也是南北文学地域性的直观体现。

“若从外国看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地域差别,只简单概况为‘中文写作’。”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王威廉强调了“他者”的重要性:“提出‘文学的北方与南方’这一话题,说明作家们正在进行一次有效的自我审视,对局限于地域的同质化表达来说,具有很好的矫正和启发作用。”

转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