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名家畅谈 “文学的北方与南方”

  • 莲池书院

  • /

    发布时间: 2023-07-02 13:00:13

2023年莲池文学周首日,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在河北大学举办。

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00

以“面向未来的京津冀文学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莲池文学周由北京作协、天津作协、河北省作协等支持,河北大学主办,旨在深化京津冀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打好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动仗,推动京津冀文学高质量发展。

在诗人、学者吕约与诗人、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欧亚的主持下,京津冀作家、评论家关仁山、张柠、尹学芸、张莉、乔叶、张楚、付秀莹、杨庆祥、梁豪、贾想,与粤港澳大湾区作家、学者杨克、林岗、张梅、魏微、王威廉,围绕“文学的北方和南方”的主题各抒己见,深入研讨南北文学的传统与创新、南北文学对中国当代经验的表达等话题,以文学的方式促进南北文化“碰撞与融合”,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06

作为莲池文学周主办单位代表,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单耀军表示,这是两个国家战略区域在文学领域的首度对话,掀开了中国区域文化和城市文学交流新的篇章。他期待莲池文学周能成为京津冀作家朋友和全国乃至国际作家进行对话、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携手建立起区域文学交流的长效机制,共同推动南北文化交流及中国当代文学的创新发展。

文学传统中的南方和北方有何差异?南方、北方的作家又如何用文学书写当代经验?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11

对话开场,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介绍了自己创作长篇小说《白洋淀上》的感受,他表示北方和南方的文化虽各有特色,但在这个全球化、城市化的时代,两地的人员在互相融合流动。他期待两地的作家将来能够互相书写,北方作家写南方,南方作家写北方,携手并进创造新的文学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回顾了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文学创作,她认为优秀的作家笔下会闪烁着地方的样子。“孙犁在白洋淀就生活了1年,战乱年代在各地辗转的时候,孙犁无限缅怀他的白洋淀生活,于是写出了小说名篇《白洋淀》。”张莉认为,孙犁在文学世界里面将白洋淀塑造为一个文学的地标,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他对白洋淀一份文学的馈赠和回报。张莉期待京津冀和粤港澳的作家朋友,能够写出闪烁着地方精神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超越地域性,成为人类的普世经验。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15

“北方和南方的风土人情、饮食气候,但在人心和人性的深处都是很共通的,这正是文学和写作能抵达和打通的地方。”北京市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举例说,北京作协第一任主席阮章竞先生就是中山人,如今属于粤港澳大湾区。但他来到北方,写下代表作《漳河水》,“从差异中彼此照见、彼此汲取,把南方气质和北方经验做了一个很深度的精神链接,这正是文学的魅力和能力。”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19          著名评论家张柠在广州、上海和北京都曾长期生活,他表示京津冀和大湾区一南一北,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气候和生活方式,两地的文学作品也丰富多样而且有着深刻的差异性。张柠期待南北作家能够碰撞和探索出结合南北风格的叙事方式,一起探索和创造出全新的当代文学精神。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24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提出,在柔美和雄壮的文学气质区别之外,京津冀和大湾区创作的由来和趋向也各有不同,杨克以最近出版的诗集《每一粒光子的轨迹》为例,他把暗物质和虚拟现实技术写入诗歌,这其实也是当下最前沿的生活经验。杨克认为大湾区繁荣发达的科技文明和商业文明,为作家诗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角度,有助于拓展中文写作的范畴和边界。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28

天津作协主席尹学芸分享了对于广东作家魏微的长篇新作《烟霞里》的阅读经验,“我们书写各的地域范畴,但最终会汇聚到一个原点,是文学之光发出的地方。”

《中国作家》副主编付秀莹也谈到了《烟霞里》,她表示书里的主人公就像自己的姐姐、大姨,身边好像就有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光芒万丈的人,感觉非常亲切。付秀莹表示,北方作家一直在关注南方同行的创作,时常都会有心心相印的感觉。

  青年评论家贾想提出,苏轼是非常典型的结合了南人与北人优势的大作家。苏轼在开封成名,遭遇贬谪一路向南,最终到了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真正伟大的作家一定是流动的作家,他能够发明地理文化。我们谈到苏轼的密州会想到《密州出猎》,谈到黄州会想到《前后赤壁赋》,谈到岭南会想到‘日啖荔枝三百颗’。”贾想期待京津冀和大湾区的作家能在接下来的文学创作中发明新的南方、新的北方,为读者和文坛带来新的收获和经验。

随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北方和南方在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乃至城市景观上的差异正在不断缩小,呈现同质化发展的趋势,这也引发了嘉宾的广泛共鸣。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39

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楚认为,南方作家更加关注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呈现,北方作家偏爱用更传统的语言和技巧讲述乡土故事,“但南方跟北方作家的差异其实是在不断缩减,作品的风格化在变弱,呈现出趋同和模糊的面貌。”张楚期待在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能够诞生新的文学叙述方式跟新的文学形象。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45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表示,京津冀和大湾区文学对话的设置非常具有创造性,希望能持续举办这样的对话,甚至拓展更多的区域,更好激发文学的多样性。杨庆祥还提到,此前命名和描述作家和文学时,更多是用代际来划分,比如70年代、80年代的作家。而京津冀和大湾区的文学对话,表示我们的认知正在从递进性质的时间轴向广阔的空间转化,从中也诞生了一种多元性和流动性,这可能有助于我们重新激活和打开写作的阀门。

青年评论家梁豪从当代城市的建筑风格趋同切入,认为北方和南方文化传统乃至生活方式的差异是非常宝贵的,这是精神文化丰富多元的体现。他提醒当下作者在写南方或者北方故事的时候,需要注意差异感不要被磨平,在彼此的差异中确证了自己的存在和特色。


微信图片_20240417091649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的幽默发言,引起阵阵欢笑。林岗表示,岭南一年四季,树木长青,没有落叶,也就很少伤春悲秋,所以岭南人就比较难体会“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情感。林岗认为,人们对南北差异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气候造成的,随着我们都住进城市里,原来所说的南北差异就变得不容易看见了,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广东省作协文学院院长魏微表示,当下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并不很好区分。魏微认为自己的写作是不南不北,她也同时具有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生活的经历,因此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地域风格。同时,魏微还提到了广东本土文学创作中的焦虑,怎么用北方的白话文来表达好粤语和岭南文化的经验,这是广东文学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广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张梅认为,南方的写作更加碎片化,多写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少长篇巨著,这也是南北文学地域性的直观体现。

广州市作协副主席王威廉提到了文学中他者的重要性,“以外国的目光来看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地域的差别,只简单概况为中文写作。” 王威廉表示,现在提出文学的北方与南方这一话题,说明我们正在进行一次神奇的自我审视,对于各自局限于地域的同质化的经验表达,具有很好的矫正和启发作用。

转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