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咸丰九年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夫人刘尹玉绘《绎堂》
绎堂位于南塘南岸的平地上。为坐西朝东的平房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原是习射的场地。清朝是游牧民族以“马上得天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十分重视骑射技艺,清初李绅文重修莲池时即在此建有射圃。那么后来为何不直接叫“射圃”而叫“绎堂”呢?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中说:“《礼》云:‘射之为言者,绎也。’义取诸此。”原来,它是按《礼记·射义》中的意思命名的。射,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绎堂》中说:“绎堂小坐绎然思,六艺原应兼执之。设使工夫艰并及,不防力守一经为”。意思为在绎堂略坐沉思,这里原应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假如学习六艺的时间和精力难于同时达到,不妨集中精力攻克一门技艺。
清末时期的不如亭
乾隆皇帝还曾为绎堂赋诗三首,分别是:“蓬矢桑弧识举男,一身六艺备应谙。今人何不如古也?臂病当兹倍觉惭。”“射义分明绎义陈,昔年亦此试躬亲。当前弧矢原仍备,即目翻增愧是真。”“学射坦然有绎堂,上文于武讵宜忘?向年曾也连命中,默对树侯愧不遑”。
今日的绎堂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绎堂已不复存在,总督讷尔经额(字近堂,费莫氏,满洲正白旗人)“于池南宽敞处重辟一区,为校阅五营兵技之所”,取名为“射堂”(引文见讷尔经额《莲花池增修射堂记》)。现在的绎堂是2008年在道光二十六年的射堂遗址上按行宫时绎堂的图样重建的。
今日的绎堂组景观
绎堂这组景观还包括驻景楼和不如亭。历史上的驻景楼的位置还偏南些,大约在莲池会馆最东边那栋楼的位置。现在的驻景楼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的文化馆,1996年进行了改造,外接了廊檐抱厦,命名其为驻景楼。
保定画院笔下的绎堂
不如亭原名“苍然一形”。光绪五年( 1879年),更名为不如亭,缘于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五谷和蔬菜的学问,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老圃。”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可以不必学习生产技艺,他们的统治权威来自封建礼仪制度的认真贯彻执行和个人品格力量的感化。这就是“不如”包含的深层意思。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此亭原名“如意亭”,在封建时代是显贵们酒足饭饱之后纳凉小憩之所。当年这些寄生虫来到亭中可以观赏到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种菜浇园的情景,以此来“陶冶”他们的田园逸兴。后来,一些在科考中落榜的读书人来到此亭,看见农夫在园中耕耘获果,思量读书人老死科场贻误终身的可悲境遇,叹息还不如回家种田,遂有人提笔把“如意”改为“不如”。
今日的不如亭
这正是:
绎堂傍蕊幢,梵呗声饶梁。
武举习射箭,天子检阅场。
高楼不驻景,寒泉汩汩淌。
射圃无鹄的,岂能把弓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