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五宛虹亭

  • 莲池书院

  • /

    发布时间: 2024-04-15 10:26:49

图片1

咸丰九年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夫人刘尹玉绘《宛虹亭》

虹亭位于北塘中央,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 水心亭”,1931年改称 “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在园艺技法中,它属于水东楼与君子长生馆之间的“添景”,使对景中间不虚空,有层次。

此亭名“宛虹”,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十二景图·宛虹亭》的说明中说:“相如赋云:‘宛虹施于楯轩’缘其偃蟺水心,故取诸此。”意思是:因为笠亭和拱桥覆盖并相连在水塘中心,所以把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宛虹施于楯轩”的意思用到这里,为它命名。

图片2

清末时期宛虹亭

宛虹亭的亭顶造型很独特,像一顶翻卷的莲叶托着一个桃子。1900年8月,八 国 联 军攻陷北京,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连夜脱身逃往西安。1901年秋,为了迎接回銮北京的慈禧,直隶总督袁世凯下令将永宁寺改建为行宫,重修莲池作为行宫御苑。当时,有一位老工匠巧妙的将行宫的一座亭顶造成了“莲叶托桃”样式。当生性多疑的慈禧宴乐之余,来到这里得意洋洋地游赏景物时,突然,两眼直勾勾地盯住了那个凉亭的亭顶,在场的官员原以为她从没见过这种造型,一定会大加赞赏,可谁知,刹那间,她的脸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半晌喘不过气来。直隶官员们见此,个个吓得直叩响头。慈禧当下便传旨捉拿设计亭顶的人,就地处死。这时,人们才醒悟,“莲叶托桃”恰恰谐了“连夜脱逃”之音,揭了她“庚子之变”的丑事。于是,他们又是毁亭,又是杀人。老工匠为了不牵连别人,挺身而出,壮烈就义,死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老工匠,就把行宫和御苑的亭顶都建成了“莲叶托桃”的样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图片3

中华民国时期的宛虹亭

柱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题,原墨迹藏安徽省博物馆。“海”和“天”,这里指莲池这块风水宝地。在朦胧月色之下,或于薄雾笼罩之中,或值初冬小雪融入暖水激起连天水汽之时,给人一种辽阔飘渺的海的感受。园内不仅有龙飞刻石,而且真龙天子乾隆、嘉庆、光绪都来此驻跸,这行宫不就是“龙的世界”吗?园中养有丹顶鹤,寓示白鹤展翅蓝天。可谓意境深远。1950年春,齐白石选了一幅“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立轴,并补“毛 泽 东主席,庚寅十月齐璜”“九十翁齐白石藏”两款,送给毛 泽 东。几天之后,著名收藏家、楹联家张伯驹来访,他发现书法的一联原句为“天是鹤家乡”,而齐白石却写成了“云”。齐白石不由得紧张起来。张伯驹忙安慰老人说:“齐先生,你这个‘云’字改得比‘天’字好。他上联如是‘地’,那么下联‘天’字不可动;可上联却是‘海’字,恰与你的‘云’字相对,我们不必拘于成格,改动古人成句自古有之,毛 主 席也许会称赞你改得好呢!”经张伯驹这么一说,齐白石心情才平静下来。事实上,毛 泽 东收到此联时,并未觉得不妥;而以后各家写此联时,皆以“云是鹤家乡”为准,原来的“天”字反倒被人忘了。

图片4

邓石如书联

图片5

齐白石书联

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宛虹亭》中赞叹说:“垂虹宛宛跨堤濆,一笠横空与半分。却是清波无我见,亭桥入影总沄沄。”又云:“宛转桥通水阁虚,团圞月户俯清渠。春来岂虑诗题少,山鸟山花尽起予。”

图片6

保定画院笔下的宛虹亭

宛虹桥在宛虹亭之南,南北方向,将宛虹亭与中心洲连接起来。行宫时期,桥身弯曲,有“天半飞虹界碧霄”之势,因此被命名为“宛虹”。当年,莲池书院院长章学诚在腊月雪后月夜看见的宛虹桥景象是“重漂素练中,铁线如钩”。后来此桥倾圮,改建为凌空飞架的木板桥,叫“凌空桥”。现在的宛虹桥是按行宫时期的形制于1975年重建的,材质为汉白玉。桥身弧形,高大,两侧有扶栏,两头台阶各十六级。

图片7

今日的宛虹亭

宛虹桥、曲步桥与宛虹亭的组合,犹如双龙戏珠。设计者的匠心,于此足见。1963年拍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时,曾在这里拍摄外景,为金环和晓东接头的地方。

图片8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拍摄现场照片

这正是:

“婷婷矗水中,与众迥不同。

莲叶托桃状,纪念老匠工。

野火遇春风,金环接晓冬。

莲池十二景,名片宛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