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咸丰九年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夫人刘尹玉绘《花南研北草堂》
花南研北草堂位于古莲花池濯锦亭西北,这是一组平房,硬山布瓦顶。历史上原为两进院,由三排建筑组成,现为一进院。此处环境清幽,因此将它比作杜甫在成都的草堂。“花南”是指一种观赏美景的状态,研北之“研”,古文通砚。人坐砚台之北,指一种写作状态。“花南”和“研北”都是一种虚拟的情景,可以理解为赏景而述作,指明此景为适于文人赏景而述作之处。
前庭名“清馀于适”,意谓清净、宽裕而舒畅。它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后排正房名“时术斋”,意谓时时学习的地方。行宫时期,乾隆皇帝驾临在此召见直隶官员。左边的屋子叫“重阆之居”,意思是幽深的神仙住所。右边的屋子叫“因树轩”,借用东汉申屠蟠终身不仕,“因树为屋”的故事,比喻此处是适于隐居之所。
保定画院笔下的花南研北草堂
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花南研北草堂》中赞叹说:“别有平台宛转廊,绯桃绿柳艳韶光。若云不羡清幽好,何必颜堂曰草堂”。乾隆皇帝又云:“花南背日图观丽,研北当春欲咏妍。自是诗人会心处,以云经义岂其然”“会心每以花南值,得句还于研北酬。灯右观书新著句,研京者亦此知不”。
堂前有副楹联,联为“瓶花落砚香归字,院竹敲窗韵入琴”。此联撰者不祥,书者为清代书法家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生有夙慧,十二岁能诗,即工书。乾隆三十五年一甲三名进士,时人因称“王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临安知府。乾隆帝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为赞赏。内廷招之出仕,不答应。王梦楼书法源出董其昌,又得力于李邕,晚年学张即之。善行书,字体俊秀潇洒,飘逸流畅,兼有所宗各家之长;但是过于妩媚,有人讥之“轻佻”。与钱塘梁同书齐名,世称“梁、王”。同时与刘墉埒,有“浓墨宰相(谓刘墉专讲魄力),淡墨探花(谓王文治专取风神)”之誉。
今日的花南研北草堂为陶埙艺术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使用,是面向公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这正是:
瓦房名草堂,缘起杜甫仿。
花南观景秀,研北著华章。
天子驻此房,草堂亦辉煌。
游人步至此,不知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