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5月24日下午,莲池讲堂第五十三讲在莲池书院直隶图书馆开讲。本讲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戴彼得教授以“售卖《通纪》: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明代历史的传播”为题,从史料的类型、史书的生成过程、《皇明通纪》的传播等方面进行讲授。
讲座伊始,戴彼得教授列举了思想史、科学史、知识史等定义,指出信息传播史的重要性质。他以“鹅湖之会”“朱张会讲”等发生在书院内的著名事件引出信息流传的问题,并指出信息流传包括地理性的流传、社会性的流传、物质性的流传等方面。
接下来,戴彼得教授以广东学者陈建(1497-1567)于1555年编纂的《皇明通纪》为例详细解析了明代历史的传播问题。陈建借助几十年来在笔记、传记集和文集中编写的历史叙述,向他所处时代的阅读市场呈现了除了官方宫廷记录之外最全面的朝代历史账目。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陈建的作品被禁止、删节、重新编辑和多次扩展,并为不断扩大的阅读市场重新包装。
最后,戴彼得教授强调,晚明社会有巨大的历史作品读者市场,《皇明通纪》就像一个知名的品牌,广为人知,也受到广泛批评。读者市场有边界与中央的互动,要满足阅读市场的需求,需要考虑信息的组织,并仔细思考叙述方式。
驻保高校师生和保定各书院代表等在现场聆听讲座。讲座结束后,戴彼得教授和现场听众围绕历史研究视域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更多视频图文报道请见:https://mp.weixin.qq.com/s/GSnhb7mK2o0ZqFUGKo8Z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