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11月6日下午,莲池讲堂第43讲在莲池书院(古莲花池)直隶图书馆开讲。本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以“莲池派的建立及其不朽贡献”为题,从“莲池派”的概念、曾国藩与莲池派、徐世昌与莲池派、莲池派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讲座。
讲座伊始,王达敏研究员指出,曾国藩总督直隶,在他的推动下,桐城派的学风被带到了大河以北,为莲池派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曾门弟子张裕钊和吴汝纶相继主持莲池书院讲席,长达十八年之久。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一个以莲池书院为中心的学者群体逐渐形成,这就是莲池派的雏形。莲池派从曾国藩督直算起,至俞大酉1966年辞世,绵延近百年,相承历六代,有著作传世者达百余人之多。其成员主要来自河北,活跃在保定、北京、天津、沈阳、石家庄等地,主要任职于政界、教育界、新闻界。他们远绍先秦西汉之文心,近继桐城、湘乡之学术,同时刺取燕赵元素,吸纳西方文明,创造出一种雄伟壮阔的人文景观,为塑造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作出了不朽贡献。
接下来,王达敏教授从莲池派的重要任务及思想进行分析,他指出,曾国藩作为莲池派的奠基人,不仅在文教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还亲自为莲池学子写作《劝学篇》,力倡桐城之学,并将其与燕赵大地上的豪侠之风以及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此外,徐世昌作为莲池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重塑桐城文统,再建桐城道统,为莲池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王达敏教授进一步分析莲池派的贡献,在政治方面,莲池派的一些学者积极参与政治运作。在教育方面,莲池派的学者积极参与了北京大学等校的建设。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创新,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闻方面,莲池派的学者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如邓毓怡的《经济丛编》、贺培新的《天津民国日报》等。这些报刊不仅传播了新思想、新知识,还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莲池派的学者们不仅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还积极接纳西方优秀文明。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