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10月26日下午,莲池讲堂第42讲在莲池书院(古莲花池)直隶图书馆开讲。本讲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曹胜高教授以“早期中国的河图洛书”为题,依据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系统阐述了河图洛书的起源、内涵及历史演变。
讲座伊始,曹胜高教授指出,河图洛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哲学、历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河图洛书的概念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其中“河”指黄河流域,“洛”指洛水流域,这一说法揭示了河图洛书与自然界,特别是与河流的紧密联系。再者,河图洛书不仅是自然现象的神秘表现,更是古代圣人治理国家、顺应天道的理论依据。
接下来,曹胜高教授详细解读河图洛书的流传过程。他指出,汉魏晋流行的河图传说,记述感生神话,也记述之所以得天下的预言,与八卦、六十四卦、《周易》不是同一知识系统。这表明,汉朝流传的河图洛书与南宋开始流传的《河图》《洛书》截然不同。宋儒流传的《河图》《洛书》,实际是用易图来阐释天地运行规律。涉及到天地生数、成数、天地之数,是宋儒形成的解释天地运行秩序。
最后,曹胜高教授指出,河图洛书的出现,不仅是黄河和洛阳地区带给中华文明贡献,也是给人类的伟大贡献。图画和文字,就像熊熊燃烧的文明之火,一下子在史前烛照了文明之光,使河洛地区成为夏、商、周的最早的文明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