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元刻“保定路总管府题名之记”碑
【简介】
立于东南碑群。碑高141厘米,宽78厘米,厚20厘米。已残,下部正中 有一直径约20厘米的圆洞。始刻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碑额篆书 “保定路总管府题名之记”。碑文记述元末保定路“为治之难”,因此按照朝廷 “保任督摄之制”的要求从中央和各地调遣官吏来任职,监郡官锁住(字士瞻) 和总管王茂材(字可表)共同商定“刻氏名于石”。以下是不同年月上石的官吏 姓名,最晚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一月,离元亡仅二年。碑记由危素撰并 书。危素是元末明初书法家,楷、行、草三体并臻于妙。明宋濂《学士集》说 危素“博学善文辞,尤精于书,得片纸只字者,宝秘以为荣”。此碑于1986年 重修保定市前卫路桥时被发现,同时被移入莲池。
【录文】
保定路捴管府題名之記
國朝滅金之六年,即清苑縣置順天府,立軍民撚管府①。至元十二年,改保 定路,隸七州十九縣,蓋河北大郡也②。矧建都幽燕,為國南門,凝漢三輔③。夫惟地重執尊若此,朝發號令,夕聞京師,宜得牧守之才且賢者臨治之,庶幾有以撫安斯民,無負于任使耳矣④。當承平之運,桴鼓不驚,田野無事,其民樂耕桑,牽車牛,遠服賈,秀出者羽儀天朝⑤。故宦遊是邦者,得以優遊職業,逭其官箴,故其為治也易⑥。迨近歲,盜起徐、豫,蔓延荊、揚,調發饋饢,供給百須,將相重臣絡繹不絕於道,迓送殆無虛日,故宦遊是邦者,恒惴栗以度朝莫,故其為治也難”⑦。昔中統之初,責成五事於守令,其立灋已為詳密⑧。今皇帝哀矜元元,憂守令之非才,設保任督攝之制,屢輟廷臣,列布郡縣,委任責成而綜核名實,其治效章著者,歲末再期召還恐後,則朝廷之於民事可謂盡心矣⑨。於是宣政院斷事官鎖住士瞻繇東平移監此郡,吏部郎中王茂材可表繇棣州尹來為撚管,僚寀協和,始謀刻氏名于石⑩。兩公與素交甚久,以書來屬為記其首,故記之⑪。
至正十五年九月癸未朔,中書、工部侍郎、臨川危素記並書,集賢大學士、郡人張王綦纂額。至正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冬至立石,鄉貢進士、靜修書院山長杜禹摹勒⑫。石工□□□。
達魯花赤:
中大夫鎖住 字士瞻,按壇脫脫裡氏,至正十四年十月十一日上
月魯不花 字彥明,遜都台氏,嘉議大夫,由工部侍郎遷,至正十七年六月十一日上;越明年,春正月以禮部尚書兼職,冬十月加外中奉大夫刑部尚書
哈撒兒不花 畏吾兒氏,保定人,奉政大夫,由均州達魯花赤遷,至正十八年四月初二日上
實德 字仲德,木溫台人氏,由中奉大夫承懿卿遷資善大夫,至正廿二年六月廿七日上
捴管兼府尹:
中大夫王茂材 字可表,至正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上
王儀 字宗禮,南陽人,朝散大夫,由禦史台都事遷,至正十七年六月十一日上;越明年,春正月以朝請大夫、禮部侍郎兼職,冬十月加升嘉議大夫、刑部尚書
張旭 字太初,定興人,奉政大夫,由金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遷,至正十□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董思智 字周卿,濟南路章丘縣人氏,由吏部尚書遷中奉大夫,至正廿二年六月廿七日上
同知:
朝列大夫明理不花 字政卿,畏吾兒氏,至正十四年十一月廿七日上
李野仙 字仲德,晉甯高平人,中順大夫,由提舉都成所提舉遷,至正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
寶山 字嗣成,羌吉刺氏,亞中大夫,至正十七年九月上
楊明道 字文舉,大寧路人氏,中議大夫,由留守司判官遷,至正廿一年六月十二日上
董仲仁 字仲安,廣平路雞澤縣人氏,由武略將軍中山府同知遷武德將軍,至正廿一年五月廿六日上
賀傳 字□□,晉甯路霍州霍邑縣人氏,由通議大夫□□監□□□□□遷,至正廿四年六月初一日上
治中:
奉政大夫卜顏帖木兒 字希聖,羌吉刺氏,至正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上
僧寶 字仲璋,阿速氏,奉議大夫,由河間路莫州達魯花赤遷,至正十六年四月廿四日上
咬住 字希古,康裡氏,武略將軍,至正十九年九月十二日上
崔讓 字仲良,中山府無極縣人氏,由奉訓大夫、通州知州遷,至正廿二年八月廿日上
董賽因不花 字公善,正定槁城縣人氏,由文林郎、順州知州遷,至正廿二年十月十七日上
羅□ 字仲德,□奉訓大夫,由器備庫提舉遷朝列大夫,至正廿四年十二月四日上
判官:
承直郎穆護議 字□德,回回氏,至正十四年九月初七日上
泰蒙古 字明謙,哈魯溫人氏,由興元宣慰司都事遷承務郎,至正廿一年五月十七日上
承德郎任士讓 字叔恭,蠡州人氏,由承襲,至正廿一年六月十二日上
張豫 字伯順,清苑縣人氏,由□□宣撫使司都事、承務郎遷,至正廿四年七月□上
□□ 字好文,定興人氏,從仕(事)郎定興縣尹遷承務郎,至正廿六年六月廿二日上
推官:
承直郎劉道修 字時敏,至正十三年十月十八日上
王溫 字德厚,彰德人,承務郎,由真定路元氏縣尹遷,至正十六年十月十八日上
趙顯祖 字敬先,彰德人(瀝失數字)承德郎(泐失數十字)
李益 字(泐失數字)山人氏,由承(泐失數字)綺源庫提舉遷承德郎至正廿一年七月廿日上
韓孟源 字克清,滿城人氏,由大名路內黃縣尹遷儒林郎,至正廿一年八月十二日上
經歷:
承務郎(泐失數字)花,字(泐失數字)氏,至正十四年六月初十日上
承務郎□□□,字士謙,□□州人氏,河間(泐失數十字)
(以下毀)
【注释】
①国朝灭金之六年:即1239年。蒙古铁木真1206年即位,建立蒙古汗国,1234年灭金,至1260年忽必烈首建年号“中统”,至1271年始定国号为“元”。灭金之时无年号,故称“灭金之六年”。清苑县:指清苑县的治所,即今保定老城。当时顺天府与清苑县的治所同在一城。捻管府:元代中央和地方设立各种名目的总管府,其长官为达鲁花赤和总管。“捻”,同“总”。
① 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6年。
③矧(shěn):况且。儗汉三辅:类似汉代的三辅。“三辅”是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 职官(主爵中尉、左内史、右内史)的合称,后人也用来泛称京城附近地区。“候”,同“拟”。
④惟地重執尊若此:由于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而尊贵。“執”,同“势”。临治:守卫治理。 “庶几”句:差不多有条件抚慰安顿百姓,不负于使命了。
⑤承平之运:太平的国运。样鼓:指报警之鼓。肼:同“耕”。远服贾:远行经商。秀 出:美好特出。羽仪:喻居高位。
⑥宦游:外出做官。优游职业:悠闲自在地处理官事。逭(huàn)其官箴:改变他做官的戒规。
⑦迨:到。盗起徐、豫:指至正六年(1346年)十二月山东、河南人民起义及其扩大。“盗”是对起义军的诬称。馈馕:粮饷。百须:一切需要、给用。迓送殆无虚日:迎来送往竟没有空闲的日子。惴栗:恐惧而战栗。莫:同“暮”。
⑧中统: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者本无年号,忽必烈首建年号,称“中统”(1260~1264年)。五事:《元史·世祖本纪一》载:“[二年夏四月乙卯]命宣抚司官员劝农桑,抑游惰,礼高年,问民疾苦,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才异等,列名上闻,以听擢用。”灋:同“法”。
⑨今皇帝:指顺帝,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哀矜元元:怜悯百姓。保任督摄之制:由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并为其担保(保任),由朝廷派遣中央官员监督(督)和代理(摄)主要地 方官的制度。屡辍廷臣列布郡县:每每停止中央官员的职务,将他们分布到郡县去。章著:明显。
⑩繇:同“由”。东平:今属山东省。移监:指由监督官调任监督官。棣州:治所在今 山东惠民县。僚寀:同僚。
⑪素:此碑的撰文者危素自称其名。
⑫摩勒:依样描字刻石。
河北大学文学院、莲池书院 莲池石刻研究团队考据整理
(王亚彬、 郭彤旭、朱海勇、张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