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简介】
嵌于红枣坡六幢亭内墙上。刻石横188厘米,纵51厘米。碑文分两部分:前部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撰文,胡景桂书丹,楷书,记载得到六幢和建亭的经过,以及“好古之士”的种种议论;后部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彭年路过保定时所撰并书丹之碑记,行书,记载后得宋代经幢和辽代石臼的经过,并议论说:“非有六幢为之招,则宋幢何由而致,且安知不更得唐五代宝幢为之增韵,使好古者为之四顾而满志焉。”原刻石在庚子兵燹后失去,此两记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刻,后有黄国瑄为重刻写的跋文。
【録文】
(一)
六幢者,遼二,金一,元三①。
予客清苑蓮池近十年②。去歲,子國瑾自京師至,以幢獻曰:“獲諸涿桓侯祠旁藥王庵③。”幢斷為二,合而觀之,記人曰“田殖”,記地曰“樓桑村”,記時則“金大定二十年”。凡八方,二方正書,二方金國書。瑾又曰:“ 定興固城鎮者,元之觀音鎮,有泉曰‘龍泉’。束之以臺,臺隅三幢,幢各八方:一方造像,七方皆元國書。又一幢墮井,不可得。以碑攷之,延祐二年也。”迺屬戴君翊臣往,轝致諸蓮池④。戴君又曰:“固城東南寶峰寺有二幢焉。”迺命瑾歸途謀諸寺,致諸蓮池。其一,二方正書,記人曰“中社田氏”,記地曰:“遼易州易縣固城”,記時則壽昌元年,六方遼國書。其一,一方造像,一方遼國書,六方皆正書。凡遼、金、元國書,皆釋氏經典真言也。
蓮池故有臺,在池北,建臺其上,置幢焉。於是好古之士,奔走而來觀。或談元宗,或證語言文字,或因以及五朝盛衰得失⑤。有訊予者曰:“石生於山,匠人斲以為器,為柱,為礎,迺至委諸糞壤,而數石被之以文,遂與古鼎鐘彝同重。伊古魁人傑士,淹沒不彰,何可勝數;遼金二田氏,無足為世重輕,而名附幢以存⑥。”或又曰:“考金石者,自元、明以迄國朝,無慮數十家,六幢皆未著錄⑦。今出之破剎荒榛,寵以亭,登諸志⑧。彼漢唐以來,古石之存而不見錄,尚不知凡幾,安得如孔陵、濟宁、长安碑林,盡羅而致诸亭下⑨。”或又曰:“它日亭與幢長存與否,皆不可知;然則晦者顯之,散者聚之,若人力所可為而卒不可為也⑩。”予聞而慨焉,乃悉著其說以諗後之嗜古者⑪。
光緒七年,歲次重光大荒落,六月甲辰,貴筑黃彭年記,永年胡景桂書。
(二)
往者,予寓蓮池,得遼、金、元三朝經幢六,為亭以居之,丐合肥相國題額⑫。宦鄂五年,量移秦中,展覲過此,信宿亭畔⑬。見破石臼一,四圍刻佛象、花木、紙錢之形,又刻一童子持蓮華,亦遼、元物也;又卧經幢一,有宋“隆平”年號。詢諸館人,石臼是王生锷自涿輦至,宋幢则張生铨從城中古寺訪得者。予屬何君芳麳移置亭中,而為之說⑭曰:
自遼、金、元而上,及於宋,好古者所樂聞,然非有六幢為之招,则宋幢胡由而致⑮?且安知不更得唐、五代寶幢為之增韻,使好古者為之四顧而滿志焉?猶之人也,是拔茅茹彙之義也⑯。蓮池本名勝,始為書院,繼為志局,近又增學古堂,人文之所萃聚。觀於此亭,可知其盛。欣然記之。
光緒十二年七月六日,貴筑黃彭年書,掷筆遂西行⑰。
【注释】
①六幢:指六座石幢。今存五,分别为辽代“田氏造尊胜陀罗尼幢”、辽代“造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幢”、金代“田殖造陀罗尼经幢”、元代“造佛像舍利言幢”、元代“造佛像庄严宝王真言幢”。
②予:余,我。客:旅居。清苑:明清两代,保定府治设在清苑县城即今保定老城区内。
③国瑾:黄彭年之次子。字再同,1876年进士,任国史馆纂修等,后主讲天津问津学 院。性嗜学,工诗文,精考证,擅书法,著有《训真书屋遗稿》等。获诸涿桓侯祠旁药王 庵:在涿州张飞祠旁药王庵里得到它。
④属:委托。轝:同“舆”,运载。
⑤元宗:即“玄宗”,指佛教的深奥旨意。玄字因避康熙皇帝名讳玄烨改为“元”。
⑥伊古:古代。
⑦“考金石者”句:察考铜鼎碑碣的人,自元、明一直到本朝,大约有数十家,对于这 六座石幢都没有记载。“无虑”,大约。
⑧宠以亭,登诸志:谓放在亭子里加以尊崇,把它记载在著作里。“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⑨凡几:共计多少。孔陵:山东曲阜孔庙内有汉代以来碑刻二千余块,是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济宁:山东济宁市汉碑群有汉代碑刻十种,是研究汉代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长安碑林:今西安碑林,展出碑石墓志一千多块,有唐以来书法名家墨迹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开成石经”等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和大型的石质书库。
⑩“它日亭与幢长存与否”数句:以后的某一天,亭子和经幢能不能长久存在,都不可 以知道;那么,隐晦的使它明显,分散的使它聚拢,然后的结果是:人力可以做到的而最后 还是没有做到(按,谓最终还是散失)。“若”,然后。《管子·海王》:“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来、一耜、一铋,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卒”,最后。
⑪谂(shěn):使知道。
⑫往者:过去。丐:乞求。合肥相国:指李鸿章。题额:指题写碑头。
⑬宦鄂:在湖北为官。量移秦中:迁职到陕西。按,1882年黄彭年被授予湖北安裹郧道之职,1883年升任湖北按察使,1885年调任陕西按察使,曾代理布政使。展觐:朝见。 信宿:连宿两夜。亭畔:六幢亭旧在奎画楼之东,高芬阁之后,紧邻皇华馆(使馆),故言 “宿亭畔”。
⑭何君芳棘(lái):同治元年莲池书院院长何秋涛之子。“棘”,原碑左丛“禾”部,两
字音义皆同。
⑮招:谓招引。胡:何。
⑯犹之人:如同人一样。拔茅茹彙:喻递相推荐引进。语本《易经·泰》:“拔茅茹以其彙。”
⑩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
河北大学文学院、莲池书院 莲池石刻研究团队考据整理
(王亚彬、 郭彤旭、朱海勇、张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