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民国修浚保定莲池东出水道及南街甘石桥清秽二沟碑记

  • 莲池书院

  • /

    发布时间: 2025-03-03 15:49:30

【简介】

在宸翰院内。碑高310厘米,宽67厘米,厚21厘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立,贺宗儒撰文,张心畲书丹,楷书。碑文记述莲池东出水道与南街甘石 桥之清水沟、秽水沟疏浚的经过。

 

【録文】

【碑額】蓮池水道修浚碑記

【碑文】修浚保定蓮池花池東出水道及南街甘石橋清穢二溝碑記

保定蓮池為古名勝,文化所關,前人記載詳矣。考其來源,為清渠活水,由西關響閘上引雞距泉流入西水門,經東西河沿以至蓮池匯瀦,再經東流,經水東樓後入南街甘石橋下之清水溝,直趨南門東,經過文廟、泮池及關廟前,以達南水門出,繞南關天水橋而歸府河焉。

說者謂保定人文之盛、風化之美,咸於此水有關。迺因年久失於疏,出水之甘石橋及南街清水溝既形湮塞,而進水西河沿之明河道又因改用管暗溝壅滯不靈,遂致文化名勝所關之蓮池廢而不彰。民國辛未,保定士紳倡議修蓮池,募集資金。並承前駐保陸軍十三旅李旅長振唐率全旅兵挑浚東西河沿進水河道,業於壬申工竣後泐石記之。夫進水來源固暢流無礙,而水東樓後以及南街等處出水之道,因限於款,仍未得通,監修士紳憂蓮池之工不為竣也。會值於公錫藩來長保定公安局,亦以此全功未竟為可惜,與士紳集議,慨任其難,組設整理路政委員會董理進並聘紳商姚壽昌、方守正、崔殿臣、陳田、劉裕德、袁際鳳、冉雲、賀宗儒、李永鎮、梁鳳池、趙惟倫、閻公猷侯景春、程兆康、錢啟嘉、張書林、范振聲、王延年、馮鉞、張心畬、劉俊卿管紹賢等二十二人為委員,並推李永鎮、梁鳳池、趙惟倫、錢啟嘉、侯景春程兆康、賀宗儒、李學誠八人為常務委員,推梁鳳池任主任常務委員,張委員心司會計,王委員延年督工事,共負其責。議定後,克日興工,並由該管第三分局官警隨時於工次照料之

按,甘石橋往南以至南街南端,計有清水溝、穢水溝共二道。甘石橋本穢溝聚所,蓮池清水在下經過,從此分流,清、穢二溝並行南趨,至南街南端復東折為一合流至南水門。其二溝與分流、合流處,均久未經浚,因而影響蓮池出水之道。此次最要工事即在挑浚二溝及修整甘石橋之分流與南街南端之合流兩地也。更查清水溝舊共有井眼十座,惟距離均遠,工作既感困難,而尤不易徹底,因於舊井外議增修井眼八座,以利通聯,此亦為要工之一。及工舉行後,又以南街道路多坎,且路旁向無明溝,每遇雨水,苦難宣洩,乃於清水溝上橫修洩水溝十二道,通入穢水溝,並兩旁各留溝眼十二座,覆以鐵板,俾遇雨水,啟而泄之。其鼓樓北雖有道旁明溝,而流至鼓樓下則無法南行。由鼓樓下至甘石橋,亦加修洩水溝一道,明留溝眼一座,以便同時宣洩。至二溝合流之東以迄南水門,悉屬明流河道,且為清、穢二溝尾,亦併挖深培高,資其通暢。統計各工自申冬迄癸春,為時三。所用款項,系經議決挪動商會積存房鋪捐、附加捐之款,共計實支一千九百餘元。會中全體委員及在事官警,均為純粹義務。而主任委員與常委尤夕從事,不辭其勞。于局長日親到工巡視指導,雖忙無閑,官紳合作精神,於茲可見。而久經湮淤之蓮池水道,前既有李旅長率軍挑浚,水得以進,今複由於局長經營整治,出路照常,從此保定人文風化益盛益美,於公之偉績可與李公後先輝映矣。

工事既竣,同人屬宗儒為文以志之。謹撮崖畧,敘事直陳,不飾,不鋪揚,悉以記翔實爾

清苑賀宗儒撰記

清苑張心畬書丹

清苑趙惟倫篆蓋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孟夏  穀旦。

 

【注释】

民国辛未:即1931年。

壬申:即1932年。渤 (lè)  石:镌刻石碑。渤,通”,铭刻。

长:主管。

克日:约定日期。

尾闾:泛指水流倾泄之所。

壬申:即1932年。癸酉:即1933年。

昕夕:终日。

撮:摘取。崖略:梗概。


河北大学文学院、莲池书院 莲池石刻研究团队考据整理

(王亚彬、 郭彤旭、朱海勇、张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