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简介】
在宸翰院内。碑高260厘米,宽80厘米,厚18厘米。清同治六年(1867年)礼部侍郎王发桂撰文,张清元书丹,楷书。碑文记述莲池书院以往的祭祀对象和以历代乡贤从祀的目的、经过,阐明诸生瞻仰乡贤的意义不仅是“习举业博科名而已”,而且“将学先贤之学,内而性命之微,外而事功之著,审端致力,体备厥躬,不独关、闽、濂、洛远绍心传,即夫子内圣外王之实亦由是而裕焉,而北学之接踵者不可续题于无已哉”。
王发桂,字笑山,直隶清苑人。原为莲池书院学生,官至工部右侍郎。
【録文】
【碑額】北學從祀之記
【碑文】
歷代鄉賢從祀。聖殿記。清苑王發桂撰,張清元書丹幷篆盖①。
余遊泮宮之次年,肄業於蓮池書院,得見講堂後聖殿三楹,恭祀至聖先師,配以顏、曾、思、孟,而宋儒五子從祀焉;歲時致祭,禮至隆也②。道光初年蔣礪堂節相,屠可如方伯,陶鳧薌、李竹醉兩觀察,先後籌資脩葺,輪奐一新③。每課必親詣院堂,以立身制行相勖④。多士景從,人文蔚起,濟濟洋洋,斯為最盛⑤。通籍後,奉諱家居,薇垣課讀,代校書院試卷,皆根柢經術,不尚詞華,吾知所由來漸矣⑥。今皇上御極之二年,劉蔭渠大帥建節吾直,作養人才,維持風化,所以獎勵後進者,亹亹不倦⑦。又允周訓導洛之請,謂最易觀感,莫若鄉賢,議將《北學編》所載董江都以次諸賢附祀書院聖殿⑧。愛敬題姓氏,共鐫一版,而位諸聖殿之西;並率司道以下及諸生行釋菜禮⑨。時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七日⑩。
山長為吾姻友李子鐵梅亦當年書院士而再主講席也,自保來,為餘詳述,並屬為記⑪。回憶肄業迄今,忽忽五十餘年,聞斯盛舉,心嚮往之⑫。諸生之瞻仰其下者,豈惟是習舉業博科名已乎⑬?將學先賢之學,內而性命之微,外而事功之著,審端致力,體備厥躬,不獨關閩濂洛,遠紹心傳,即夫子內聖外王之實,亦由是而裕焉⑭。而北學之接踵者,不可續題於無已哉⑮?李子曰:“然。即以是語為記也,可。”
同治六年八月立石。
【注释】
①书丹:用朱笔在石上书写所要刻的文字。篆盖:用篆字书写墓志铭的石盖。此处当是“篆额”之误。篆额是用篆体字书写碑额(碑头)。
②游泮宫:指考入府、州、县学为生员。泮宫,即学宫,因古代学宫前有泮水而得名。肄业:修习课业。三楹:三间。至圣先师:孔子的谥号,明嘉靖九年时定。配:指配祀。颜:指“复圣”颜回。曾:指“宗圣”曾参。思:指“述圣”子思。孟:指“亚圣”孟子。宋儒五子: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
③蒋砺堂节相:直隶总督蒋攸钴,字颖芳,号砺堂,辽东襄平人,道光三年(1823年) 四月至五年六月任直隶总督。屠可如方伯:直隶布政使屠之申,字可如,号舒斋,湖北孝感 人,道光四年(1824年)闰七月至七年十一月第二次任直隶布政使。“方伯”,本为商周时一 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明清时用来称呼布政使。观察:本为唐观察使(于不设节度 使的区域设之,为州以上的长官)的省称,清代用来对道员的尊称。此指清河道员(驻保定)。轮奂;形容屋宇高大众多。
④课:考试。诣:到。以立身制行相勖:以德行处世相勉励。“制行”,德行。
⑤多士:众多贤士。景 (yǐng) 从:像影子一样紧跟。人文蔚起,济济洋洋,斯为最盛: 礼乐教化蔚然兴起,十分美好,这是最盛时期。
⑥通籍:指初作官。奉讳:守丧。薇垣:此指布政司。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元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明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沿称薇省或薇垣;清初也称布政使司为薇垣或薇署。故明清时经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 布政司。课读:进行教学活动。“根柢经术”数句:植根于经学,不崇尚文采,我知道它所 经历的道路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⑦今皇上:指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御极:即位。刘荫渠大帅:直隶总督刘长佑,字 子默,号荫渠。建节:持执符节,指大将出镇。吾直:我们直隶省。作养:培养。壹壹 (wěiwěi): 勤勉不倦的样子。
⑧周训导洛:周洛,时任府学训导之职。观感:因观看而感动。《北学编》:清初理学家魏一螯辑,后又经尹会一、戈涛先后续辑。所录的直隶省历代乡贤有:汉代董江都(仲舒)、韩太傅(婴)、毛长公(苌)、卢子干(植)、晋代束广微(皙)、后魏刘孝廉(献之)、唐代孔司业(颖达)、李习之(翱)、宋代邵康节(雍)、刘器之(安世)、刘立之(安礼)、金代高正之(仲振)、元代刘文靖(因)、安敬仲(熙)、窦子声(默)、苏伯修(天爵)、董太初(朴)、伯颜宗道(师圣)、王祭酒(恂)、王文宗(结)、明代黄孟清(润玉)、秦教授(亭)、贺医闾(钦)、王端溪(崇庆)、刘敬之(诚)、杨椒山(继盛)、蔡液滨(叆)、李仲仁(天麟)、宋哲阳(学道)、赵忠毅(南星)、魏乐吾(大成)、鹿江村(善继)、朱勉斋(之冯)、金忠节(铉)、清代孙征君(奇逢)、杜征君(越)、王五公(馀佑)、刁蒙吉(基命)、魏果敏(象枢)、陈半千(浵)、张尚若(潜)、魏莲陆(一鳖)、张武承(烈)、颜习斋(元)、李恕谷(塨)、王或庵(源)、冯周溪(濂)、申孚孟(涵光)、王仲颖(之锐)、尹健余(会一)、黄昆圆(叔琳)、黄玉圆(叔㻻)等五十二人。同治八年(1869年),李嘉端在重刻《北学编》时补入孙文正(承宗)传。以次:按次序。
⑨爰:于是。释菜;古代学校用果品蔬菜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
⑩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阴历丙寅年。按,李嘉端在重刻《北学编》补入孙承宗传时,跋语谓附祀北学编诸贤在“同治丁卯”,即1867年,有误。
⑪山长:对书院院长的一种称呼。姻友:姻亲兼朋友。李子铁梅:李嘉端,字古臣,号铁梅,直隶大兴人(今属北京),时任莲池书院院长。属 (zhǔ):委托。
⑫忽忽:急速地。
⑬“诸生”句:(那些)在圣贤牌位下瞻仰的生员们,难道只是为了学习八股文而博取 科举功名而已吗?举业: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时专指八股文。
⑭性命: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朱熹正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宋明以来理学家专意研究性命之学。事功:指为国家勤奋工作而建立的功勋。审端致力:尽力检查,修正错误。体备厥躬:亲自实行。“体备”,实行(体:行。备:通“服”,服亦行之意)。“厥 躬”,其自身。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四个学派。“关”,关中的张载;“闽”,侨居并讲学于福建的朱熹;“濂”,世称濂溪先生的周敦颐;“洛”,洛阳的程颢、程颐。绍:继承。心传:宋儒谓尧、舜、禹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递相传授。明末大儒顾炎武批评说:“一皆与之言心言性,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我弗敢知也。”“即夫子”句:即使是孔子内圣外王的实在内容也由此而充裕了。“夫子”,孔门弟子称孔子为夫子,后世因此用来特称孔子。“内圣外王”: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是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⑮北学之接踵者,不可续题于无已哉:继承北学的人(指经学大家),(难道)不可以接 着题名(于附祀之列)直到永远吗?“北学”,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经学。“接踵”,相继。“无 已”,无尽。
河北大学文学院、莲池书院 莲池石刻研究团队考据整理
(王亚彬、 郭彤旭、朱海勇、张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