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简介】
在宸翰院内。碑高240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直隶总督李卫撰文,楷书。碑文记述修建省会书院和增置使馆(宾馆)的缘起与经过、选址莲池的目的、书院与使馆的格局,阐明此举“既以宣朝廷乐育之雅化,而益以广皇上惠使臣轸原隰之盛心”的意义。
李卫,字又玠,江苏铜山人。由捐纳员外郎逐步升迁至浙江巡抚、浙江总督。雍正十年七月至乾隆三年(1732~1738年)十月任直隶总督。
【録文】
【碑額】蓮花池書院記
【碑文】
蓮花池脩建書院增置使館碑記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等處地方、紫荊密雲等關隘,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十級,紀錄二十三次,又軍功紀錄一次,彭城李衛撰①。
皇上御宇十有一年,久道化成,俊乂輩出,諭德宣遠,輶軒四達,命直省建立書院,教育英才,德意之厚,與天同功②。畿輔首善之地,應詔宜先,而上谷城中,楹接桓連,擇地不易③。又惟《周禮》“國野之道,有廬,有宿,有候館,亦王政也”,會城當西南十省孔道,貴戚近臣奉朝命往來及分節畿輔大僚以公事來者,郡無公所,假館市廛,何以佐明德、恢政體也④?
古蓮花池上有臨漪亭,肇自唐上元間,志謂⑤:“魚泳鳥翔,得瀟湘之趣。”地故寥廓,元守帥張柔崇構館榭,始成巨觀⑥。明萬曆間,闤闠四集,軼有其地,先後守者,購其遺址,葺其頹圮,正其方面、位次⑦。池館之規制,遂相傳至今⑧。
遡諸學道之士,澄心利物,攬勝好古,今昔同揆,良有悠然當余心者⑨。而余於斯地,迺一舉而兩得也。始,余以雍正十年建節保陽,環池行數十武,亭館就荒,池水閼不東注⑩。顧以林泉幽邃,雲物蒼然,於士子讀書為宜;周回餘址,寬閑爽塏,又於冠蓋住宿為便,輒欣然有得,期於公餘葺理整頓,以為吾職所當為⑪。而建立書院之旨適下,爰與司藩王君、司臬竇君、觀察彭君、郡守、縣令商度⑫:以大門甬道折行池北;故有南嚮廳事堂後精舍、便室、東西廊廡、大小曲房若干間,因舊起廢,建為書院;凡棟宇、檐樀、榱楣、軒窗、階除、牆垣、門戶之制無不新,鐵石、瓦甓、丹雘、黝堊、屏幛、幾席之材無不飭⑬。計徒庸,書餱糧,屬其役於清苑令徐德泰而董其成⑭。名以“蓮池書院”,從其始也⑮。又即書院東、甬道西地,鳩工庀材,構皇華亭館如榦干楹,方向規模略如書院⑯。公遇燕見,退食居息,賓從登眺,驂服僕御,莫不有,所製綦備矣⑰。循甬道直行池東,折而南,地可五六畝。舊有敞軒曲廊,葺而治之;益構南嚮廳事五區、東向精舍三區、亭一所,小山、藂樹、竹籬、松牖參錯其間;為垣三面⑱。 別曰“南園”,備課士清燕之所⑲。又使節之同時並集者,可以環池而居也。新舊共為門三、堂五、齋四、左右廡八、魁閣一、廊五、平臺一、亭二、樓一、小屋四十餘區、池二、橋一。經始於雍正十一年之五月,落成於是年之九月,共費金錢若干萬,動支公費若干,餘皆余捐養廉以足之⑳。
既成,延名宿,集諸生,肄習書院,勸學興德21。敬以賜帑千金置常稔地,歲課租以資膏火22。此後從遊日眾,脩俸餼薪,定議公捐,以期經久23。榜所下詔旨於院之上方,而志其條約於講堂之次24。
雍正十二年冬,親藩奉命過保陽,搴帷池上,亦得適館之安,若其他公卿、侍從、行李往來,車馬有所,無患燥濕25。使館之成,於政體得也26。
兩院東西相屬,面清流為限,跨石樑為閾,使節應酬與匡坐吟誦不相妨雜27。至其叢薄交映,碧浪成文,群籟吹萬,時鳥變聲,雖喧寂異境,動靜殊趨,一俯仰而同領畧其高曠,一聞見而同觸發其天機,遊神物外不分畛域,會意象中通無隔閡,則又天造地設而兩得其所者也28。
曩余制浙,修舉敷文、紫陽兩書院,訓迪淛士,頗有振興;又凡湖山勝概,舊蹟所存,加意修葺,以為太平液洽咏歌之一助也29。今茲之舉,既以宣朝廷樂育之雅化,而益以廣皇上惠使臣軫原隰之盛心,且以瞻王畿都會之中巍乎煥乎,有以廓大古人之遺跡而更新之30。吾知萃麟鳳於文苑,征杞梓於儒林,樂嘉賓之至止,頌德音之孔昭,弦歌詩誦,旨酒吹笙,池館之盛,山川之靈,且自慶其輝光之日新,而遭逢盛事有什伯於千載以前者31。是固封疆大吏有事斯土者所樂為,後之君子亦願以時修葺,歷永遠而無替者也32。記其緣起而鐫諸石以告之。
雍正十二年,歲次甲寅,十月上浣建33。
【注释】
①彭城:即今江苏铜山县。
②久道化成:长期倡导,教化成功。俊乂:才德出众的人。谕德:官名,掌侍从赞谕。 輶轩:代称使臣。本为古代使臣所乘轻车。
③首善之地:最好的地方。指畿辅。上谷:代称保定。秦设上谷郡,后之保定、易州、 宣化皆为其地。楹接桓连:谓房屋相连。
④惟:想。周礼: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周官》。为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各国制度的汇 编。国野:国之野。“国”,国都;“野”,周代王畿内离国都二百至四百里内的地方通称“野”。会城:省会。假馆市廛:向市中店铺借用馆舍。明德:德才兼备的人,这里是指帝王。恢:光大。政体:为政的要领。
⑤临漪亭:元张柔建,为其部下乔维忠别墅中之一景。肇:始。志:指地方志书。
⑥地故寥廓:地方本来冷清。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崇构:高筑。
⑦阛阓:店铺。轶(dié):通“迭”,更替。先后守者:指张烈文、张振先、查志隆、李绅文等保定知府。
⑧规制:规模形制。
⑨学道之士:指学习道家学说的人。澄心:使心情清静。利物:益于万物。同揆:同一法则。良:果然。悠然:闲适。
⑩以:于。雍正十年:即1732年。建节保阳:谓执持符节到保定上任。“保阳”,清代士大夫对保定的习称,以其府城在府河之阳(北岸)。阏(è):阻塞。
⑪顾:但是。云物苍然:谓景物一派深绿。周回:环绕。爽垲:高爽干燥。冠盖:特指使臣。
⑫建立书院之旨: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旨在各省省会建立书院,各赐 帑金一千两。适:恰巧,正好。爱:于是。司藩王君:布政使王謩,字孝徵,号梅冶,江苏太仓人,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至十三年四月任直隶布政使。“司藩”,指藩司,明清时对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司臬窦君:按察使窦启瑛,字修五,号亦亭,汉军正白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至十二年八月任直隶按察使。“司臬”,指臬司,明清时对按察使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观察彭君:清河道台彭人瑛,山西安邑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十三年二月任清河道。“观察”,本为唐观察使(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之,为州以上的长官)的省称,清代用来对道员的尊称。郡守:保定知府宋寿图,字南衡,江苏长洲(今属苏州)人。县令:清苑知县徐德泰。
⑬精舍:学舍。檐熵 (dí):屋檐。榱(cuī)楣:泛指屋椽。瓦甓(pì):泛指砖瓦。丹 雘(wò):用于涂饰的红色颜料。黝垩(è):指涂饰黑色和白色的颜料。饬:整治。
⑭徒庸:人工。书候粮:记录工人用粮数量。属 (zhǔ):委托,嘱咐。
⑮从其始也:顺从它的本源。指书院建在莲池,因此以莲池命名。
⑯鸠工庀(pǐ)材:聚集工匠,备齐材料。皇华(huā)亭馆:使臣住宿的馆舍。“皇 华”,借指使臣,语本《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原意是:花儿烂漫,开遍高原低地。后来此篇被谱成曲,在派遣使臣的宴会上演奏,因此后世称使臣为“皇华使”。如干:若干。
⑰公遇:因公会面。燕见:公馀相见。骖服:驾车的马。仆御:驾车马者。綦:很。
⑱益构:增建。藂 (cóng) 树:丛生的树木。
⑲备课士清燕之所:谓充当考核士子学业的清静之所。
⑳养廉:养廉银,清代官吏于官俸之外按官职等级另得的银两。
21延:延请。名宿:素有名望的人。诸生:秀才。
22帑(tǎng):公款。千金:清代指一千两银子。常稔地:庄稼常熟之土地。岁:每年。膏火:指供学习用的津贴。
23修俸饩薪:指教师的薪金。
24榜:悬挂。志:记载。
25亲藩:王室之受封者。搴帷:撩起帷幔。这里是指下车。适馆:往住官舍。若:和。行李:使者。
26于政体得也:对于为政的要领是得当的。
27属(zhǔ):连接。石梁:石桥。阈:界限。匡坐:正坐。
28丛薄:丛生的草木。群籁吹万:众多孔穴,受风而发出各种声响。俯仰:沉思默想。
29曩:以往。训迪:教诲启迪。淛:同“浙”。液洽:融洽。
30轸:顾念,悯惜。原隰:平原与低洼之地。这句是说,更加用来扩大皇上仁爱使臣、悯惜他们旅途劳顿的盛情。瞻:尊仰。中:符合。巍乎焕乎:高大辉煌。有以:又因此。廓大:扩大。
31麟凤:喻才智出众者。征:征聘。杞梓:喻优秀人材。德音:指帝诏。孔昭:十分显明。什伯:谓超过十倍、百倍。
32是:这。固:本是。以时:按时。替:衰败。
33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上浣:上旬。
河北大学文学院、莲池书院 莲池石刻研究团队考据整理
(王亚彬、 郭彤旭、朱海勇、张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