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简介】
在宸翰院内。碑高260厘米,宽80厘米,厚15.5厘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保定知府李绅文撰文,楷书。碑文记载“重修”的经过,工程的具体项目、数量,园林的格局,表达“更愿后之君子踵事修浚,庶往迹无湮,地灵效顺,熙嗥文明,于昭万古”的愿望。
李绅文,安徽颍州人,进士出身。康熙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07~1712年)任保定知府。
【録文】
【碑额】蓮花池碑記
【碑文】
重修保定府蓮花池碑記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保定府知府,加一級,前山東道監察御史,巡視東城、提督山西學政,清穎李紳文撰①。
郡治南,故有蓮池,為雞距泉渟滀之所。澄清蕩漾,雖方塘而有巨澤之觀。術者謂②:“此水來自丁方,委蛇南北,滙河歸海,不止資溉田畝,實蔭一郡之文風③。以故,任斯土者率皆循卓聲聞,崇階洊陟;黌宮之士蔚起科名者,指不勝屈④。”雖堪輿家言,儒者弗道,然亦似非無徵也⑤。池上有亭,建自元時,至明萬曆間,西浙查公復拓其地,增以堂寢、門廡、庖廚、臺榭,匾其額曰“水鑑公署”⑥。事載查公碑記中。延今百餘年,池既就淤,屋宇亦在在傾圮,久無當年勝概⑦矣。
歲丁亥,予荷聖恩,叨守此郡,來遊池上,深惜前人創造棄之草莽,思為興修計⑧。請命于大中丞趙公、守臺金公、巡臺李公,僉曰:“可”;而二三同寅亦樂有將伯之助⑨。于是鳩工庇材,經始於是年一月⑩。首建大門,北臨通衢。進為文昌閣,為甬道。轉進為二門,中區两院,為平臺,為堂,為內池,為橋亭,為水檻。更進為前廳,為堂,為廡,為樓,為客廳,各數楹⑪。迤左為關廟,為僧舍,凡五六楹。南岸為射圃,為義學,凡五楹⑫。又濬其池而加深,為東、西水閘,以時蓄泄⑬。兩岸則種樹植援,以分蔭之⑭。大門外為市房十餘楹,僦民輸租供歲修費⑮。自始至終,或作或輟,經歲始落成。予每臨流散步,或升高望遠,則見夫紅蕖綠芰沁人心目,亭亭翠柏拱蔭階廡,高城千堞襟帶左右,以及文武牙署、觀刹衡宇,如星羅棋佈,可俛而視,信為一郡風氣所聚⑯,不識查公當日拮構何如,而規模亦稍備具矣⑰。
方今聖人御宇,休養生息,垂億萬年長治之基;各憲愛民率屬,政教兼舉⑱。畿輔之內,水利多興;若瀠洄都市,育物鐘靈,實保郡所獨也⑲。予故深愛之而竭經年之力,更願後之君子踵事修浚,庶往跡無湮,地靈效順,熙皞文明,於昭萬古,予實厚幸⑳。如謂斯舉也,不過修館舍、供遊覽而已,夫豈前賢創造之心與予重修之意哉?
聽政之暇,載筆記之,並勒石於池幹21。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歲仲秋月朔日昏22。
【注释】
①清颖:即颖州(治所在今安徽省阜阳市),清雍正时升为府。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为职业的人。
③丁方:指南方。古人以十天干配五方:甲、乙配东方,丙、丁配南方,戊、已配中 央,庚、辛配西方,壬、癸配北方。委蛇;逶迤,弯曲延绵。
④循卓声闻:吏治清明、政绩卓著的名声使君主闻见。崇阶洊陟:被荐举提升为高官。黉宫之士:读书人。“黉宫”,学宫。蔚起科名:从科举功名中蓬勃兴起。
⑤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世专指风水先生。无征:没有根据。
⑥匾其额:题写匾额。
⑦在在:处处。
⑧岁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予:我。叨守:谦称驻守。叨,音tāo。
⑨大中丞赵公:直隶巡抚赵宏燮,字亮工,号理庵,宁夏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十一月至六十一年(1722年)六月任直隶巡抚。“中丞”,本为汉代御史大夫下设官员,东汉以后为御史台长官,明清时用来对巡抚的称呼。佥:都。同寅;同僚。将(qiāng)伯之助: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或向人求助。《诗经·小雅·正月》:“将伯助予。”孔颖达疏:“请长者助我。”
⑩鸠工:聚集工匠。庇材:应作“庀材”,备齐材料。按,在“保护”意义上,“庀”同“庇”。
⑪楹:房屋计量单位,房屋一列或一间叫“一楹”。
⑫迤左:以左。
⑬以时:按时。
⑭植楥:树篱笆。
⑮僦 (jiù):租赁。
⑯襟带:拱卫。俛:同“俯”。信:确实。
⑰不识:不知道。拮构:犹“结构”。备具:完备。
⑱圣人:尊称帝王。御字:统治天下。宪:指行省的高级官吏。
⑲钟灵:汇聚灵秀之气。
⑳庶:但愿。地灵效顺:土地山川灵秀之气向人们表示忠顺。熙嗥文明:社会和乐,文德辉耀。于昭:显扬。
21池干:池岸。
22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岁:即1710年。朔日:初一。
河北大学文学院、莲池书院 莲池石刻研究团队考据整理
(王亚彬、 郭彤旭、朱海勇、张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