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讲堂 | 袁济喜教授解析六朝文学与“变性”之迷

  • 莲池书院

  • /

    发布时间: 2024-06-02 06:30:40

640

6月1日下午,莲池讲堂第三十四讲在莲池书院(古莲花池)直隶图书馆开讲。本讲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以“六朝文学与‘变性’之迷”为题,从先秦文学的“变性”现象、汉魏以来文学“变性”与拟代现象、六朝文学“变性”的类型等方面进行讲授。


640


讲座伊始,袁济喜教授点明六朝文学奇观之一是出现了“拟代”现象,男性以女性的身份角色来书写诗文,抒发内心的各种思想感情,书写女性的命运遭遇,反映身世离乱。这一类诗文的特征一是含有明显的女性自称词汇;二是含有女性对男子的称呼,诗作在女性的独白中表达了对男子的思念或倾诉;三是男性诗人在性别拟代创作时大多将男性的形象模糊化,而诗人的情感却会在代女性叙说时隐晦地显露出来。


接下来,袁教授通过解读《诗经》和《庄子》,指出先秦文学已出现“变性”现象,如《离骚》用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640


之后,袁教授通过解读《世说新语》《诗品序》《咏内人昼眠诗》等进而分析了汉魏文学“拟代”风气渐渐兴起的原因。他指出,男女礼教的解放、文学观念的进步、感官思潮的泛滥、佛教之美对性别的消解、男子女性化等因素都起到一定作用。


最后,袁济喜教授分析了六朝文学“变性”的类型。首先是抒发政治焦虑,如曹植作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在诗文中化身一位卑弱的女子;阮籍的政治焦虑通过拟代美人而释放。其次是表达思念与慰藉,游子与思妇的题材诗作中,离别与思远的母题使思念成为最为明显的情感,也是最容易述说的情绪,如谢朓的《玉阶怨》、徐幹《室思》其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等性别拟代类作品。第三类是表现忧惧与恐慌,忧惧的情感隐藏在对丈夫的思念与依赖之中,思远与伤时叠加。

640


袁济喜教授总结道,通过分析六朝文艺与美学,可以了解两性文明的进化。汉魏六朝风云诡谲、飘忽不定的时局与个体的遭际造成传统两性关系的裂变,反映在文艺书写上出现了新的现象与形态,留下了许多人文资料,这是我们考量文艺与美学活动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从事文艺研究与书写的人文之迷,同时也需要我们深入的思索与研究。


驻保高校师生和保定各书院代表等在现场聆听讲座,广大市民通过冀云等平台收看网络直播。据悉,截至目前,本讲在冀云平台总观看量超过95万人次;长城新媒体的视频号、百度、UC、新浪微博、腾讯等官方平台直播观看总计超过17万人次。


文案:肖   慧

图片:李思潼

视频:李思潼

编辑:马鑫雨

审核:梁   钊

终审:张进红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