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津云(2024年06月27日)】
2024莲池文学周上,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携全新中短篇故事集《故事咖啡馆》,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平,青年评论家、诗人李壮就“虚构的生活和它们的可能”展开对谈。
李浩被誉为“故事魔法师”,在《故事咖啡馆》中,他以后现代小说迷宫般的叙事魔术,留存12篇中外历史隐秘叙述。无论是明朝万历皇帝秘设影子机构、清朝崂山道场与科举考场、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活动村庄,还是二十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咖啡馆、阿根廷博尔赫斯家族与图书馆、丽江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馆,李浩用不同的故事面影,展现他对人类种种认知和诉求。
“这是一次写作经验的详细解析。”李浩说,在这些年当编辑、老师、作家的经验基础上,他发现许多写作者,尤其是基层写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生活经验,却因写作技艺的匮乏而写得平平无奇。他坚定地认为,文学是可教的,而技术则能把想法表达得更透彻。
在李浩看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十分重要,种种经验越多,作家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件、人物的细节时,就能越游刃有余,“你知道哪些地方能更打动人,因为那个世界曾深深地打动过你。”
写《影子宫》之前,李浩查阅过大量明朝历史,人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饮食,这些是必须严谨的地方,这种“小真实”保障了文章的严谨和合理。同时,他又以“大虚构”建造了一个舞台上的、他人没见过的、陌生的,但又能让人们信以为真、感同身受的一个场域。
“文学本质是虚构,考验作家把所有真实东西移过来的虚构能力。”李浩希望用小说的可能性,把人们生活里的故事,改造成一篇篇“更文学”的内容。
“现在网上有许多‘真实故事’,但‘叙事’只是‘讲故事’,并不直接等同于‘故事’。”何平认为,李浩的小说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在他笔下,读者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有了“新的讲法”,整本书写得十分好玩有趣。
他评价,李浩属于“智识型作家”,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的写作建构在丰富的阅读资料库之上,又将这些内容加以“杜撰”,不同小说就像不同的“通道”,读者从任意一条进入,都将有完全新颖的感受。
李壮发现,李浩喜欢以“我承认……”作为句子开头,就像魔术师表演前先告诉观众要怎么变魔术,当观众复盘表演时,魔术师大方承认:“就是这样的。”李壮打趣道:“李浩身上有特别的戏剧化和文学性,这很符合一名小说家的特质,憨厚又狡猾。”
李浩的小说就像一场“叙事游戏”,在扎实的历史材料上,呈现出的是先锋化、象征化、寓言化的作品。李浩引用其他作家的观点解释称:“历史就像墙上挂衣服的钉子,它只是一个支点,重要的是衣服的样式。”
在他看来,作家无法做到完全忠于历史,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注入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认知,看看这个“支点”能否激发出怎样的想象,追问出另外的可能。以《刺秦》为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已家喻户晓,李浩必然要保留其英雄慷慨的部分,能解析的则是“平静水面之下的可怕深度”。
“某种程度上,文学的技术就是‘颠对’(即故意与某人作对)。”李浩认为,文学作品都必须经过反复推敲、推翻,费尽一番雕琢之后方能诞生,要成为一个能被理解、并且尽可能曲折动人的故事,“所有我的小说里,都是我遮遮掩掩的真情。”
文学,是李浩的一面“镜子”。他用杜撰的方式,把真心话诉说出来,这是一面能够照见他的爱和哀愁、疼痛乃至内心里天使或者魔鬼的镜子,去看生活表象之下还藏着什么。他承认,自己内心的执拗是非常强的,而通过文学,他不断地与自己周旋,避免了落入偏狭或愚蠢。
另一方面,通过这面“镜子”,李浩还能折射出他想要的“那束光”。有时是哈哈镜,让某一部分呈现出夸张、可笑的性质;有时是三棱镜,只取其中的一种颜色,专注人性里某一种特点……无论作品篇幅、题材、形式,每个人从作品中,都会读出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内容。
许多读者在面对“有难度”的作者时,常常会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李壮补充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怎么说的”,读者“读到了什么”,时过境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状态,对作品有不同的读法。
以《唐·吉诃德》为例,李壮表示,年少时跟着课本学习,认为唐·吉坷德是落寞的骑士;青少年时,幻想自己也是一名人见人爱的骑士;进入中年,意识到自己和人类的有限性之后,发现当桑丘也挺好的,“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用我们一生的经历,去从书中收获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