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
《大藏经》是对佛教经典总集的一种称呼,全称《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又称《一切经》《藏经》,别名《龙藏》),是集合收录各类佛教典籍的大丛书。
何为《大清三藏圣教真经》?佛教经典称“藏”,是由梵文“pitaka”汉译为“箧藏”而来,意思是经典能包含蕴藏无量法义。因为它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三部分,所以称“三藏”。“圣教”,是宗教信徒对本教的尊称。“真经”,本是道士对道教经书的称呼,后被佛教借用来称呼佛教经典。因为编辑成书于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所以冠以“大清”二字。
何为《龙藏》?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因其卷首牌记饰以龙纹,故名;有说因其成书、颁行于乾隆朝,“龙”乃“隆”之谐音,《乾隆版大藏经》即成《龙藏》;有说皇帝乃真龙天子,名“龙”是历代对帝王敕修《大藏经》的一种敬称,其颁行时随藏附有《大清重刻龙藏汇记》,《龙藏》一名脱胎于此。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莲池书院博物馆馆藏《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内页
《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囊括了自佛教传入我国到清代雍正年间历代僧人所翻译、注疏和著述的重要佛教著作,列举了佛教各宗派的教义和中外著名僧人的生平事迹、语录等。它不仅是研究我国佛教源流、各地寺院兴替的主要文献,而且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地理、人物、对外关系和科学技术等都有参考价值。其中《大唐西域记》、《佛国记》、《阿育王传》等许多专著,也是研究世界古代史的珍贵资料。由于这部书是我国唯一的一套最完整的佛教经书总集,所以它的价值更为突出,成为我国的稀有珍籍。
清初几位帝王,笃信佛教。我们通过翻看雍正帝所撰《清世宗御制重刊藏经序》,似可找到答案。雍正帝说:“我闲暇之余,研读与考据经文,发现前明所修《北藏》校订并不精审,错误大多。想《北藏》乃是敕命官修之作,尚且如是,《南藏》成色如何大概就也就知道了。我中华之《大藏经》岂可因简错字讹,疑了千万子民耳目。”由此此见,雍正帝编修《大藏经》,缘于想要纠正前朝《大藏经》之错讹,让这部《龙藏》成为中国历代《大藏经》中的权威。
莲池书院博物馆馆藏《大清三藏圣教真经》(部分)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规模宏大的《大藏经》编纂工作正式开始。雍正帝亲自挂帅,敕命雍正帝敕命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主持编修工作。又遴选王公大臣和高僧大德,整个“编委会”人数达133人。在北京皇城东边的贤良寺(此寺今已不存,原址位于今东城区校尉小学周边,现仅有部分建筑存于该校内。该寺时任方丈超盛大和尚即思参与编修的高僧之一),在寺里设下了藏经馆,编修工作正式开始。在明《永乐北藏》的基础之上,校雠精益求精,一干就是三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 ),《大藏经》修成,文字校勘精准、绝少说误。然天不假人,雍正帝没能看到这部巨著刊成,溘然长逝。接力棒传到了乾隆帝手上。《大藏经》虽已修成,但如何将这样部巨著刊刻行世。根据记载,当时从事刻字、刷印、折页、装订的各种工匠多达869人,其中光是刻字匠就有691人之多。此仅为人工,所需各种资材也是耗费巨大。
《大藏经》按千字文编号,从“天”至“机”,计724函,7240巻。收经1669部,7168卷。每版25行,折为5个半页,半页5行,行17字。始于雍正帝《清世宗御制重刊藏经序》,止于《御录经海一滴》。为了印成这部规模浩大的《大藏经》,其所用的木雕经版达到了7万余块,重约400吨。为了这部经典可以经久传世子孙永保,清政府对经版质量的要求更是令人瞠目:所有经版均选用整块的上等梨木,开裂、肿节或者拼接者一概不用。据记载,因为对经版材质要求如此高,用时一年才采买到1万余块合格品,7万余块经版采办齐全,花去了清政府8万多两白银。
从乾隆元年至乾隆三年,历时三年,刊刻告竣。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皇帝敕印100部颁与京内外各寺院。
乾隆十年(1745年),为了满足皇帝西巡驻跸的需要,位于古莲花池的保定使馆被改建为行宫,称莲池行宫。第二年,乾隆皇帝陪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回銮即驻跸于莲池行宫。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在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下,莲池的建筑物作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景观焕然一新,突出的有“十二景”,蕊幢精舍为其一。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蕊幢精舍》中描写道:“绀宫碧殿,莲树花台,备诸尊胜。”整体建筑为相连的两个院落,正院在西,前为佛殿,后为高二层的藏经楼;跨院在东,为栖止之所,有煨芋室、十诵禅房等。藏经楼建成后,收藏一部《大藏经》。当时寺内住有僧众,天天念经诵佛。
清朝咸丰年间黄彭年夫人刘尹玉所绘《蕊幢精舍》
道光后期,《大藏经》移藏于保定市大慈阁。不知何时又移入徐水慈航寺内,因此躲过了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时古莲花池文物被洗劫的厄运。民国以后,又将暂存于徐水慈航寺内的《大藏经》移入古莲花池内的直隶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转隶河北省图书馆。1966年,转隶保定市图书馆。1986年,转隶莲池书院博物馆,藏在位于古莲花池内的原河北省博物馆大楼。
2008年6月,保定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古莲花池“十二景”中的蕊幢精舍、绎堂、鹤柴三景。经过专家论证,拆除原省博物馆,恢复蕊幢精舍。2009年5月,《大藏经》重新回到复原后的藏经楼内。它历经几次辗转,时间长达一百六七十年,得以幸存,完璧归赵,实属不易。
修复后的藏经楼
木刻汉文经籍丛书自宋太祖时期的《开宝藏》问世以来,近八百年间共完成近二十部官、私大藏经的雕刻,只有《大藏经》的刻板至今尚存。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因南京中山陵筹建藏经楼,《大藏经》进行第二次大规模重印。1987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由文物出版社做保护性整理和重印工作,此为历史上《大藏经》的第三次重印。